●音義關係
一、古聲
1.發展學說
(1)錢大昕
a)古無輕唇音
b)古無舌上音(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)
(2)章太炎
a)娘日歸泥說
(3)曾運乾
a)喻三古歸定
b)喻四古歸匣
(4)錢玄同、戴君仁
a)邪母古歸定
2.聲轉條例
(1)古聲同紐,謂之正紐雙聲,聲可通借
(2)古聲同類,謂之旁紐雙聲、同類雙聲,聲常流轉
(3)古聲同位,謂之位同,音間或流轉(大舌者)

二、古韻

陰 無 灰 歌戈 齊 模 侯 蕭 豪 咍 無 無

入 屑 沒 曷末 錫 鐸 屋 無 沃 德 合 盍

陽 先 痕魂 寒桓 青 唐 東 無 冬 登 覃 添(談)

1.發展學說
(1)鄭庠6部
(2)顧炎武10部
(3)江永13部
(4)段玉裁17部(陰陽二分法)
(5)孔廣森18部
(6)江有誥21部(以段氏為基礎)
(7)王念孫21部(以段氏為基礎)
(8)夏昕22部(清儒總成果)
(9)章太炎23部
(10)黃侃28部(陰陽入三分法)
(11)王力29部
(12)黃侃30部(修正後)
(13)曾運乾古音30攝(陰陽二分法)
(14)陳新雄32部
2.韻轉條例
(1)古韻同部謂之疊韻,音可通借
(2)古韻旁轉、對轉,音常流轉
(3)古韻旁對轉,音間或流轉

三、聲義同源
1.字根(多為形聲字的諧聲偏旁,因形聲必兼會意)
(1)從青者,美好。清、情、倩、晴。
(2)《說文》:「襛,衣厚貌。」從農者,厚也。濃、穠、膿、醲。
(3)從典者,重也。典、腆、錪。
(4)從枼者,片也。葉、蝶、喋、諜、牒。
2.語根(以聲音為基礎,不受字形拘泥)
(1)大者多喉音。光、宏、皇、嚇、荒、蝴。
(2)模糊者多明紐。模、糊、迷、濛。
(3)否定者多唇音。否、不、無、微、勿。
(4)第二人稱多泥紐。你、爾、女、汝、迺、乃、若、而。
(5)盤旋,盤桓,徘徊,班旋,徬徨。
(6)蜘蛛,踟躕。
(7)闌珊,懶散。

四、音近義通(轉注:「建類一首,同類相授,考老是也。」,音訓也。)
1.音近義通
(1)天,顛也。
(2)月,闕也。
(3)禮,履也。
(4)祺,吉也。
2.音同義通
(1)羊,祥也。
(2)故,古也。
(3)帝,諦也。
(4)政,正也。

五、同音通假(假借)
1.《說文》:「荷,扶渠葉也。何,儋也。」荷為何之通假。何從人可,可為戈之假借。
2.《左傳》:「鹿死不擇音。」音為蔭之通假。
3.《詩經》:「外禦其務。」務為侮之通假。
4.《說文》:「班,分瑞玉也。頒,大頭也。」頒為班之通假、頵之假借(同攝)。

六、四聲別義
1.意涵:以四聲的差異分同字之多義。逐漸消失是因為複音詞出現。
2.功能
(1)分辨文法的詞性。文法學。
(2)分辨用字的意義。語義學。
3.舉例
(1)背負,背書。
(2)擔負,擔子。
(3)店鋪,鋪張。
(4)石磨,磨刀。
(5)空間,空閒。

七、聯綿詞義(兩字合用才能顯現意義,所重在聲。多狀詞,亦有名詞、歎詞。)
1.分類
(1)雙聲。參差、淋漓、踟躕、流連、恍惚。
(2)疊韻。窈窕、囉唆、龍鍾、荒唐、倉皇、靦腆、莽撞。
(3)重言疊字。唧唧、關關、夭夭、淒淒。
(4)衍生複詞。蜻蜓、鸚鵡、蚯蚓。
2.功能
(1)擬聲。關關。
(2)圖寫形象。蒼蒼、參差、沃若。
(3)形容動作。踴躍。

●形義關係
一、訓詁與校勘
1.校勘先決
(1)慎選底本。善本、足本、名家精校本。年代越古越足者佳。
(2)廣求輔本。類書、注疏、字書、韻書、節抄本。
2.校勘方法
(1)本校法。以本書文句前後校勘。利用上下文關係及文例。
(2)對校法。版本校勘。機械。傷在不校是非。
(3)他校法。參考他書旁徵博引。範圍廣泛。
(4)理校法。以邏輯推斷。定是非對錯,最高妙而危險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z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